5月7日,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举办“坚守信仰,青春飞扬——劳模精神引领风尚”信仰公开课,为青年学子带来一场精神洗礼。活动通过劳模事迹分享、互动交流与实践倡议,让劳模精神在青年群体中激荡共鸣。
公开课上,主讲人孟子怡同学重点讲述了南仁东和袁隆平两位新时代劳模的卓越贡献。南仁东作为中国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深耕射电天体物理学和射电天文技术与方法领域,他以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的身份,带领团队建成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实现我国在该领域的重大突破。袁隆平则是我国著名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家喻户晓。从1953年投身农业科研,他一路攻坚克难,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用科技力量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两位劳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科研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在“青春对话劳模”互动环节,青年代表围绕“平凡岗位的价值实现”“新时代劳模精神内涵”等话题积极提问。尽管现场没有真实劳模到场,但大家结合南仁东、袁隆平的事迹,展开深入讨论,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劳模精神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蕴含在脚踏实地的坚守与担当之中。
活动尾声,姚徐莹和俞结莲两位同学发起“青春向劳模看齐”倡议,号召大家立足岗位,每月参与一次志愿服务,以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此次信仰公开课,让劳模精神在青年心中扎根,激励人文学子在奋斗中书写青春华章。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工办(分团委)供稿